对于企业而言,创业难,守业更难,并且在守业的过程中不断创业尤其难。
因为,每个企业在获得一定的成功之后,都会存在着其生存舒适区。出于企业的发展惯性,企业通常会更安于停留在这个生存舒适区中,除非是特别有勇气和智慧的企业才会直面和正视生存舒适区的实质和困扰,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变革、突破和升华。
而创新就贯穿了企业的创业和守业这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如果有一天企业不再创新,那么这个循环必然就会断裂和破碎。
在传统的观念中,企业会将创新和生存舒适区有意或无意地对立起来,由此导致创新在企业内受到重重阻碍。其实,创新和生存舒适区是可以做到协同的。真正有效的创新,会不断拓展和壮大企业的生存舒适区,并会将生存舒适区转化为企业永续前进的发展基石而不是阻拦障碍。这些就取决于企业的创新战略及实施。
企业要选择什么样的创新战略
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企业总体战略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创新战略。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创新战略就如同一体两面(手心和手背),形式上相关相连,实质上一体同源。因此,当企业总体战略寻求突破和转型时,必然也是企业创新战略同时在寻求突破和转型;反之,当企业创新战略没有重大进展时,企业总体战略也必然停滞不前。
企
业
创
新
由于创新是企业对未知前方的探索,因此创新本身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是可以预测的企业经营管理举措,那么也就不能称为创新了,而应该称其为企业改良或改进行动。也就是说,企业创新本身是一种前景未知、结果未知的战略选择,企业必须承担为此付出的代价、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这个角度,企业的创新战略可以分为四个象限(参见图一所列的管理模型)。
下图(图一)虽然是一个形式上很简单的企业创新战略四象限,但实质上具有很深的含义。对于风险和收益,企业永远是期望高收益和低风险。不过问题远远没有如此简单。另外,也不能简单地将金融领域的风险和收益概念套用到这里。在金融领域里,风险和收益的增长或衰减总体上是同向的,高收益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低风险一般只能获得低收益。而对于企业创新战略四象限,企业会根据需要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类型;甚至可能会同时涉及里面的多个象限。有时候,即便进入的是低收益高风险象限,企业也仍然会心甘情愿地去做。
图一:企业创新战略四象限
企业的创新体系及其构建
企业的创新体系要抓住的核心在于“连接”二字,这个词并不是互联网公司的专属名词,也不是在此重提旧词炒冷饭。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连接”的寻找、拥抱和满足而产生的。即便在没有出现互联网时也是如此。只不过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个词从羞羞答答的幕后显现出来。
让我们不妨扪心自问,能不能找到一个行业,它创造经济价值的核心可以脱离连接这个关键词?再赘述一次,即便是在互联网尚未出现的那些时代也是这样。
为了不产生误解,避免望文生义将此误导到其他理解上,在此也要明确,这个“连接”实质上强调的是企业价值与用户(客户或消费者)价值的互动和融合。如果一家企业的确能够做到让自身的价值与用户的价值共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这家企业方可算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方可认为自身的战略和创新得到了认同。
围绕着“连接”这个核心,企业可以构建自身的创新体系。不同的企业对创新体系会有不同的认识。基于企业创新的核心,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企业创新的三内核体系。创新的这个三个内核分别是:寻溯体系、展现体系、反思体系(参见图二)。
企业创新的三内核体系之外又是什么呢?
毋庸置疑,那就是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永远都是动态的、变化的,根本就找不到也没有静止的、不变的商业生态系统。但是,无论这个生态系统如何调整和变化,企业创新的三内核体系都足以应对。
图二:企业创新的三内核体系
实施企业创新的推进力或关键要素
资金投入对于企业创新是相当重要的基础。无论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创新成果商业转化还是通过外部的创新成果商业引进,企业都需要资金实力来支撑。但是,在流动性充裕的特定阶段,比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下面这些推进力或关键要素。
企
人力资本:在企业内,无论是总体上的创新还是细分领域的创新,都需要有关键的领军人物和团队;
知识资本:包括外部知识资本和内部知识资本;
心智资本:企业开放活跃的氛围和文化;
规则组合:企业内部流行的包容和支持创新的显规则和隐规则。
企业创新的项目管理
由于企业创新的独特性,其创新工作在开展时的内部机制通常都会采用项目制。这就对企业创新的项目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为一般情况下的项目管理强调的都是时间、资金、人员、工作任务、其他内外部资源等之间的调配,而创新的项目管理则远远不止这些。
企业
创新
在前面已经强调过,创新战略和企业总体战略本身就是一体两面(手心和手背)的关系,由此可见创新的项目管理其广度、深度和难度已经等同于公司总体运营和谋划层面的那些标尺,这也对创新的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般意义上的项目管理,使用的是一种矩阵式的管理架构,总体而言是可以复制的。而创新的项目管理,则使用的是一种生态网络的动态管理架构,因此每次的项目管理都是独特的,原则上是难以复制的。
本文为睿信咨询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 睿信咨询(id:acg-mc)
作者:甘翠锋